本页是<南平福清元洪高级中学>介绍页面,非官方站点,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

南平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阅读:42 页面更新时间:2016-07-07 10:07
单位介绍

改制成中学后,校领导班子经过调整充实,现有的领导班子充分体现了年轻化、知识化、工作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集体战斗堡垒作用,改制后的元洪高级中学更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校办学十几年来,造就一支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显著、教学效益突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职工共103人,在教师队伍中,98%的教师拥有本科学历,其中硕士研究生7人,高级讲师13人,讲师22人,拥有省级普通话测试员6人.学校转制之后,学校的教师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努力掌握普通中学的教学的方法,积极发挥师范教育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的质量,新一届普通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和品德产生较大的飞跃和进步,受到各个领导的积极肯定。

学校位于融城龙山之麓,龙江之滨。占地面积275亩,是一所花园式学校,绿化面积的70%,校园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繁花似锦、空气清新,各具形态的建筑物与绿树繁花交相掩映、相互成趣。校园宁静安谧,适宜深长的性情陶治,四季景色不同,适宜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花香鸟语,适宜学生的兴趣的树立。学校还准备进一步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作用,改进学校的环境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学校目前拥有教学设施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共有20座楼馆。其中教学楼2幢(标准教室76间),学生宿舍楼3幢(1500个床位),教师宿舍楼4幢(110单元),实验楼1幢,(标准实验教室12间和相关的附属设施),体育馆1幢(900个座位),400多平方米的田径场1座,图书馆1幢(藏书8万册)学生食堂1幢(容纳1500人用餐),同时学校还具备了普通中学教学使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音乐教学楼、美术专用教学楼、劳动技术专用教室等标准设施。目前学校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对原来的教学设施进行补充、整合、更新,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的效益,适应新谋程改革的需要。

学校由师范学校转制为普通高中以后,确立了“质量立校”的管理理念,坚持从严治校、依法治校的管理原则,学校认真贯彻福建省教育厅制定的《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了省颁课程的标准、制定了与教育教学管理要求相配套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学校确立了“尚志、笃行、诚信、坚毅”的校训,“崇道、鼎新、诚实、尚美”的校风,“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教风,“勤奋、笃学、合作、发展”的学风。努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学习的共同均衡发展。

学校转制之后,按照学校的教学资源特点和教育目标,积极发挥学校教师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特点,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努力促进学校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开设了科技、书法、绘画、器乐、声乐、舞蹈、田径、球类等兴趣活动。学校还成立了文学社团,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研究学习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素质的水平。

我校教师长期工作在师范教育教学的岗位上,对于教育理论和教学的本质具有深入的研究和造诣,办学十几年,我校教师中人才辈出,教研佳作丰富,其中有6人主编或参与编辑教材达20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有30多篇在全国或华东地区获得一等奖。转制以后,学校的教师在转变角色的同时并没有丧失本色,积极开辟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对于教学的新课题,新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教学的新创意、新思路、新经验进行积极的实践,同时积极引进新教学方法新的教研成果、新的教学模式,在学科中尝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校的全体教师已经做好了教学思想准备、教学方法的准备,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活动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年我校招生工作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面向福清全市招生。学校2003年计划招生高一年八个班级。招生数为336人,其中还招生体育、美术、音乐特长生一个班级,招生数48人。我校热忱欢迎今年各个学校的初中毕业生踊跃填报我校志愿,参加我校的学习活动,我校将通过全员育人、全方位管理、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营造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用优异的教学质量回报全社会对学校的关心。

联系电话:

校长室:0591-5159869

书记室:0591-5158167

办公室:0591-5222536

教务室:0591-5252102

传真机:0591-5159869

电子信箱:hkh5159869@msn.com

网  址:www.fqyh.com

福清第三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系牧师方鲍参根据光绪十七年(1891年)基督教(新教)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的决定而创建的一所教会学校(Missionschool)。创始之初,在福清县城租赁民房权充校舍,一切设备因陋就简,名为福清培元书院,学生16人。吴和亭先生教授功课,称为“西席”。其时,各国教会在华传教办学,赁借西方列强在战争后与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有着合法的权利;而基督教在中国办学已有了60多年的历史。他们自行建立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拟定教育法规,设置视导人员,管理和监督教会学校行政和教学工作。福清培元书院创办之后,在行政上隶属于福州美以美会教育部,在经费上主要由美国美以美会总布道部提供有限的款目维持办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牧师余修意在海口教堂与美国传教士李承恩相商后,报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备案,在牛田(即龙田)借用“美会堂”分设培元书院(培元斋),聘请吴鸿孙先生授课,以便利生童学习。翌年,福清培元书院撤消,师生合并于龙田培元书院。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书院因经济支绌且福清地区鼠疫盛行,势将闭歇。当此时,美国传教士蔚利高(后曾代理半年院长)出于巩固这所教会学校的目的,捐助了一笔资金,使培元书院得以继续设办。  该校创始阶段的培元书院,是当时福清县的一所西式中等学校。在这个意义上,培元书院的创建代表着福清县近代中学教育的开始。培元书院共历15届(1892-1906年),累计学生人数共450人。不少学生毕业后从事宗教活动,充任宣教师(如郭绍祺、施宗荫等),薛嘉音、余其明等校友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活动。培元书院创建之初,由美以美会福州年议会委派方鲍参牧师首任院长。方鲍参院长字省吾,号二希,咸丰四年(1854年)出生于惠安县鼎模村,少迁玉融,遂隶福清籍。一生任牧师职四十余载,传教布道不遗余力。在培元书院阶段,邑人牧师余修意、美国传教士柯志仁(H.R.Caldwell)亦担任过院长,牧师魏香谷、何调友曾一度代理院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柯志仁劝募美国嫠妇柯琳·约翰逊女士(CaroleyJohnson)捐资,在该校现址建成幢校舍(南洋楼),建筑面积973.6平方米。同年,学校更名为融美中学堂,寓玉融美以美会中学之意。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方鲍参堂长赴美国参加美以美会环球总议会,其间又劝募柯琳·约翰逊女士捐资兴学,遂于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CarolynJohnsonMemorlol”(柯琳·约翰逊纪念堂),建筑面积922.3平方米,同时还建成膳厅、浴房、围墙等。发展至此,学校已初具规模。是年8月,薛永香先生于福州福音书院以三年半时间修满四年制全部学分提前毕业,来校任教。  融美中学堂历十三届(1907-1923年)累计学生人数共1418人,平均每年在学约83人,多时(1910年)学生数曾达124人。牧师方鲍参,美国传教士力亨利(HenryVeezeLacy)、马尔庚(HughC.Moygan)等先后担任堂长。著名宗教界人士、原协和大学校长杨昌栋,著名的元史、蒙古史学家翁独健等,均在该时期就读于该校。  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收回教育权运动在全国范围展开。民国十四年(1925年),中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外人设立学校请求办法》。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学院公布《私立学校规程》等,规定教会学校“校长须为中国人”,“外国人不得为董事长或董事会主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融美中学堂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更名为融美初级中学,深受师生爱戴的薛永香先生始得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任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年)学校向福建省教育厅申报立案。  “芦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开始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为避日军轰炸,福建省教育厅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限令福州各中等学校一律内迁。于是,该校在战火中开始了次搬迁。初中部学生100余人,教师近10人,迁往福清东张镇香山村,借用该村祠堂和一幢民房办学,附属小学则迁往龙田镇积库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初夏,在东张香山的师生因疟疾威胁严重,迁还龙田,暂借福庐山福庐禅寺复学。直到是年冬天,校门外防空壕挖成,始回学校本址上课。民国三十年三月廿四日(1941年4月20日),福清县城沦陷。5月,迫于战乱,该校学生30余人,由曾焕枢、施联朱等教师带领,会同明义、毓贞等校师生近200人,历时三月余,跋涉近千里,到达闽北顺昌县元坑镇。这是该校在战火中的又一次搬迁。同年9月,该校与平潭岚华,古田超古、毓馨,闽清天儒、毓真,福州正德,毓英等十个初中合设“私立卫理联合初级中学”。由杨昌栋任校长,曾焕枢任副校长。附小则与毓德小学合并为融美毓德联合小学,林芝兰任校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秋,根据福建省基督教教育委员会南平会议决定,在顺昌的学生回到龙田本址复学。  私立融美初级中学历28届(1924-1951年),累计学生人数共5640人,平均每年在学约201人,年高学生数是解放后1951年的443人。民国二十年(1931年),杨昌栋接任薛永香校长职务。其后,曾焕枢、陈举鸣任校长。  该校校名以“融美”为冠共历45届,几近半个世纪,累计各年在学生人数共达7058人。它是该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富有卓著的成就和优良的传统。殖民者在这里播下了“跳蚤”,却使中华民族收获了“龙种”。  在教书育人上,融美45年以严要求、高质量著称于玉融学界。学校重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日间,师生闻钟上课;用膳,锣响始得动箸;晚上,摇铃当即入寝。令行禁止,大率如此。个别学生违反学规,教师亦有使用鞭责,但必随之规劝再三,使之心服口服。在学业管理上,学校规定70分为及格线,取法乎上。正因为这样,众多的融美毕业生都具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谦虚朴实的习惯。有了这样的良好基础,经过深造,融美毕业生中有许多成为学界巨子,国之股肱。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翁独健,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陈元晖,美国航天科学家方爱琼,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由禧,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融生,著名计算机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等,都是该校这个时期的毕业生,有的在学成之后还曾回校任过教师。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里,在当代的许多高技术学科如核能研究、智能计算机研究上,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许多融美毕业生致力于其中,卓有成就,可谓群星灿烂,不胜枚举。  融美45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程序(原名陈振芳)的早期革命活动,就是在融美初级中学学习时开始的。民国二十年(1931年)冬,著名的龙高人民暴动(打林靖)就发生在与学校毗邻的文昌阁。福清解放前夕,该校部分学生和校友,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年代,融美中学的不少学生甘洒热血,勇抛头颅。1934年在该校就学的陈振先,1941年初中毕业生张聿恩,以及曹于芳、施传璋、陈欲信等校友,都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其英名将永远留在母校的史册和人民的心中。  融美时期45年的发展历程,铭印着薛永香先生和众多教职工辛勤耕耘的足迹。薛永香一生历任教职41年多,几乎贯穿了融美时期发展的全过程。他对学生言而谆谆,诲而不倦,责之以严,待之以宽。他在该校两次搬迁期间,均不避险恶,留守校园,并招收少量学生,义务教学。世云薛永香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实乃语出有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了彻底收回教育主权,1950年院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1951年教育部制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1951年3月,该校向闽侯专署办理了“接受外资津贴学校”登记手续。1952年11月4日,闽侯专署发布通知接办私立融美初级中学,改名为福建省福清第二初级中学。1952年11月28日,闽侯专署正式派员到校予以接办,直属闽侯专署管理。全校师生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从此,该校彻底割断了与美国教会的联系,获得了新生。  在人民政府正式接办之前,该校已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1950年冬,该校相继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小组和中国教育工会小组。1951年2月,成立了校务委员会,林贞瑞任主席;同年6月,改任校长;接办以后,继续担任校长。1954年9月,建立了中国福清第二初级中学小组,施联惠任党小组负责人兼副校长。  福清第二初级中学历3届(1952-1954),累计学生人数共1608人,每年在学人数均在530人左右。原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社长吴绪彬总编辑,就是该校1954年的毕业生。本阶段历时虽短,却是该校历史发展的转折点。1952年11月28日,是该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日子。在这个时期里,学校为未来发展做出的规划,是福清第三中学昌盛和腾飞的蓝图。

1955年7月1日,闽侯专署将该校改名为福清第三中学。该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办学时期。  在这个新的办学时期里,该校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55年下半年,经福清县县长王建道审批,该校征用并立契买断了草埔墩、施厝山、织布局前的一片土地。学校新建围墙,移建校门,建成“先锋楼”教室层。至1961年,人民政府拨款筹建的礼堂、食堂、跃进楼、东风楼、先锋楼(扩建)、红旗楼等相继落成,总建筑面积近4700平方米。  1956年春,中共福清第三中学支部委员会建立。学校行政职能机构的管理力量也得到充实。同年9月,增办高中部,招收高一年新生两班,学校从此成为完全中学。1959年9月,该校学生数突破了数十人、数百人的徘徊,达到1086人。在办学规模上,成为福清县举足轻重的一所学校。同年9月,该校召开了1960届毕业班师生誓师大会,提出了“树雄心,中考确保全县;立大志,高考力争全省上游”的口号。直到1966年,这个口号一直激励着全校师生认真教学,勤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为校争光。  “文革”前的福清三中,继承和弘扬了融美时期“艰苦朴素,勤学苦练”的优良传统。在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全校师生仍然听党的话和党一条心,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互助友爱尊师爱生。在课堂之外,生产劳动实践成果卓著,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各项政治活动中,师生员工也均以赤诚之心,投入其中。在当时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广大师生员工“吃进去的是草,流出来的是奶”。正是这种赤诚的热情和高度的凝聚力,蔚成了“文革”前福清三中繁荣昌盛的洋洋大观。1962年11月28日,学校隆重举行了七十周年校庆活动;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先生为该校题写了“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校名,并转赠郭沫若题词“教育乃人生乐事”给学校。  福清三中初历12届(1955-1966年),累计学生人数共11816人,平均每年在学约985人,年高学生数是1965年的1264人。首届高中毕业生75人中有58人录取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据不完全统计,从1959年至1966年间,就培养了2098位初高中毕业生。他们今天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在福清市各部委办局和各乡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福清三中校友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大部分都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曹德淦,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省副主席王钦敏,省武警总队总队长薛国强少将等,均在本时期毕业于福清三中。  “文革”前福清三中12年间,林贞瑞历任校长,施联惠、陈栋徽先后任副校长,施联惠、唐超、朱玉墀先后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

免责声明:
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